自小一只眼受伤,求学时确诊双相情感障碍,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徘徊,自学多门外语,完成22部共超600万字的外文译著……杭州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一度刷屏。近日,电影《天才翻译家》将把这一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消息引发关注。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。双相患者都是天才吗?双相障碍有哪些特征?这种病能治好吗?南方+#健康深一度#栏目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林康广教授,为大家一一解答。
南方+:何为双相情感障碍?跟抑郁症有什么区别?
林康广教授:双相情感障碍,也被称为“躁郁症”,它是指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,并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。如果在白纸上画一条曲线来形容,普通人的情绪波动相对平缓,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低谷,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在低谷之后还会出现高峰,两者不规则交替。
通俗点说,双相情感障碍是人的大脑情绪调节能力出了问题,比如有的患者是企业家,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,早上6点起床开早会,性情暴躁动辄骂人,但他本人觉察不到异常。只有进入抑郁期后,才会前来就诊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更为高发,一半以上的青少年抑郁会发展成双相,在成年早期出现躁狂特征。
南方+:双相情感障碍是种“天才病”吗?
林康广教授: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双相情感障碍,比如梵高、海明威、丘吉尔等等。因此也有人称双相情感障碍为“天才病”。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,这一天,也是梵高的生日。
为什么双相情感障碍被称作“天才病”呢?因为当患者处在“躁狂相”时,常表现为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、极具创造力,甚至可以帮助工作超常发挥。
从数据来看,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群天才比例确实高过普通人。这类人通常有创造性思维、精力充沛、更加适应社会,从而成功几率也更大。但双相的危害也不容忽视。例如青少年起病时,抑郁期可以表现得很严重,无法上学,病情加重时甚至有被害妄想。躁狂期时,有的人会有鲁莽、高风险的行为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高过抑郁症,自杀成功率更高。
南方+:双相情感障碍比抑郁症更难治疗,是真的吗?
林康广教授:双相情感障碍往往会共病焦虑、强迫、惊恐等。因此临床上部分双相病人比较难治。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,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。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,治疗方案也讲究个性化。单纯的抗抑郁药物可能会诱发情绪不稳定性。因此,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心境稳定剂,防止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。
双相障碍的复发率也更高。有数据显示,抑郁症大概一生当中的复发率有80%,但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超过90%。
双相障碍的诱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熬夜、日照不足、长期室内工作等,酒精和毒品都会诱发情绪不稳定,随便停药也会带来风险。临床上认为,双相发作次数少过三个周期,吃1-2年的药物,稳定之后可以逐步减药停药。如果发作超过3个周期,可能需要服药3-5年,以提高脑部的调节能力,减少复发风险。
南方+:双相障碍会遗传吗?该如何及早判别?
林康广教授: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的遗传性。我们医院对200例患者10年的队列随访发现,父母一方有双相障碍病史,孩子有20%几率会发生双相,20-30%会患上抑郁,还有20-30%有睡眠障碍、适应障碍等。有意思的是,美国一项研究发现,如果有家族史但本人没有发病,那么这个人的社会地位、职业收入以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往往高于普通人。
双相障碍的识别很关键,没有识别就没有正确的治疗。如何区分正常情绪的喜怒哀乐与双相情感障碍导致的大喜大悲?当长时间出现较大的、没有明确诱因的情绪起伏,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、工作和人际交往时,就要警惕并及时就诊。
最后,林康广教授强调,双相情感障碍不该被“污名化”。有的患者因为病耻感的原因,迟迟不愿意就诊,最终延误病情非常可惜。双相反复频繁发作,不仅对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带来困难,而且会对大脑带来损伤,导致记忆力、注意力等下降。尤其是混合型的双相患者,在悲喜之间快速循环,更是身心俱疲。
林教授很喜欢讲述一个案例:患者来就诊时,正读高二,因为小组讨论时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,在老师建议下就诊。询问之下得知,这名患者初三时即有轻度抑郁,高一下学期重性抑郁发作,难以入睡,不言懒动,休学了一年。重上高二时,患者表现出躁狂特征,每天可以从早上7点一直学到晚上12点不觉得累,社交活跃交友广泛,成绩从中下游冲到班级前三。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后,患者接受了药物加心理治疗,最终高考后收到国内外几所顶级学校的offer。
“双相情感障碍不可怕,规范治疗很关键。”林康广教授最后提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