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末,一只双眼无神、目光涣散的猴子(“吗喽”)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,之后“吗喽不想读书”、“吗喽也会难过”、“吗喽的命也是命”等表情包频频刷屏。近期的一首吗喽之歌,更是让几百万年轻人破防。网友笑称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会自嘲了。
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大的青少年抑郁群体。据《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》估算称,中国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。其中学生群体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3.8%。而中科院心理所进行的一项国民健康心理调查则显示,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.7%,意味着每4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症状。
自嘲不是坏事,年轻人有权向往躺平
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优势,也有时代带来的各种困扰。
对于“00后”来说,这是一个好的时代,全球化和民族自信带来更开阔的视野、更强大的自信、更有利的未来。然而全民媒体时代(尤其是短视频)裹挟下的纷杂信息,同时也带来盲目认知、文化认同、性别障碍等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冲击,加上学业焦虑、青春期叛逆、70后父母的“鸡娃”心理等多重因素,使得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堆积在一起,频频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。
当成年人的社会开始流行“悦己”文化,年轻人则半戏谑半认真地选择躺平,自认是“一只平凡的吗喽”。
专家指出,年轻人这些让大人们看不懂的自嘲并不是坏事,所谓“钝感力”是心理学上的隐形护甲,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变化、调整心态、从而快速融入环境。而那些承受力和“钝感力”没那么强的孩子则被抑郁困扰,悄悄走进心理咨询室,或者甚至需要药物治疗。
抑郁药物迭代,跟不快乐说拜拜
值得欣慰的是,尽管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,但已有不少临床证据证明,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三种神经递质【5-羟色胺(5-HT)、去甲肾上腺素(NE)、多巴胺(DA)】的紊乱有关。而治疗抑郁的药物也在更新迭代。
过去很多年,一些抑郁症患者排斥药物治疗,因为“用了药物整个人很平静,但是不快乐,好像一只失去了灵魂的木偶”。这是因为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大多只对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有再摄取作用,而对负责促进患者认知、快感和兴趣的多巴胺(DA)没有作用。患者使用后虽然症状会有改善,情绪不那么低落,但仍可能存在愉悦感缺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认知功能下降等残留症状。
2022年年11月上市的三通道抗抑郁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(商品名:若欣林®)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若欣林对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。患者用药后更轻松地拆解情绪问题,改善焦虑、快感缺失、疲劳、认知症状等残留症状,且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,不引起嗜睡,这一点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精力不足、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效率下降等临床痛点。
给自己以关爱,给医学以信任
与以往认知的“抑郁症患者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承认患病”等看法不同,笔者接触到的大学生抑郁患者,大多知道自己抑郁了,也知道需要寻求帮助,甚至采取了积极的行动(如寻求心理咨询师、参加音乐疗愈、试图借助药物治疗等)。但往往是出于“不想让家人担心”“不想添麻烦”等心理而选择隐瞒。所谓“我知道自己脆弱和不正常的时候多么惹人讨厌,因此我不说。”
此外,随着自媒体时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化,医生的诊断权威也在发生变化。有些患者可能会依据网络科普内容进行“自我诊断”。有专家表示,“这样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是,有意愿治疗、尝试过治疗,却因为方式不得当而弄巧成拙。”专家告诫,医学是一个严肃的领域,当“心理问题”发展到“XX症”的程度,无论是非药物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均要遵从医嘱。
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,“5.25”谐音“我爱我”,意为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。在此专家呼吁大学生,接纳自己,也接纳来自外界的关爱。“你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你要的生活,可以拥有自己的圈层文化,也可以依靠媒体和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。但遇到无法解决的心理障碍时,请给予社会以充分的信任,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和帮助你的生活。”